首页 > 花语大全 > 正文

李商隐《落花》这首诗是什么意思?

2023-10-24 13:43:35 | 114花卉网

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李商隐《落花》这首诗是什么意思?相关的问题,今天,114花卉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,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本文目录一览:

李商隐《落花》这首诗是什么意思?

李商隐《落花》这首诗是什么意思?

李商隐 是唐代追求完美诗美的作家,他的诗设计构思新奇落,更是以爱情诗和 无题诗 写的绵缠,广为流传。因为在党争中失势受牵,一生郁郁不得志,陏陏寡欢。常托物咏志,表达自己的感情。《落花》就这样一首诗。李商隐的这首古诗,用于武宗会昌六年,李商隐那时候闲住永落(今陕西西米脂西)期内。

二十五岁的他因令孤楚拔擢得举人,它的 婚姻生活 却让他无形之中占到了牛我党对立,因此深受令孤的诬蔑压抑感,他说道,诡薄无行、放利偷合,它的境遇极不顺心,趁着对花落命运的爱怜,这一首深情调苦的咏物诗,描绘了他自己的家世之慨和忧怨。词中之意无非就是:高阁里的客人,都已消散,小园里的花落,一阵阵乱窜,飞满弯弯曲曲的道路,送走了落日斜斜的余辉。

甚爱怜,不忍心将他们清扫,我很长时间凝视着,春季仍无法莫付,现如今只剩下有一片片花瓣儿沾人衣服裤子,一春里他们奉献了生命的所有。你看这首联,说高阁上大家争相离开,只因小园中的桃花早已随风飘落、逐渐凋零,花落没有人赏。这联诗有草多情,一个“竟”字,一个“乱”字,令人忽生寂寥,甚感迷惘。而且这联诗起句很妙,使用了倒序的手法,假如替换来就味儿毫无。

尾联很妙,清朝人屈复在《唐诗成法》里说,“人但赏第一句,赏结句者很少”,可见其青睐结句。归根结底,这尾联词义一语双关,一方面惜花:花朵自然也是多情的,他们用自己的美点缀了春光,结果则是漂落凋零,黏人连衣裙。一方面悲己:惜花之心因春尽而粉碎,只有落得个泪沾襟的结局。一个志存高远的知识分子,前途未卜,甚至可以预见的没有前途,李商隐的心情是极为郁闷的,所以才有“不明何路到龙津”的感叹。

李商隐《落花》这首诗是什么意思?

落花语歌词意思是什么 落花语歌词翻译

1、花开的时候最珍贵花落了就枯萎---鲜花珍贵,凋谢了那貌似的珍贵就随之枯萎~

2、错过了花期花怪谁花需要人安慰---好比女人是一朵花同样的善感脆弱~一生要哭多少回才能不流泪---就像林黛玉一样,那株绛珠草要以无尽的眼泪报答宝玉前世的滴水之恩~

3、一生要流多少泪才能不心碎---黛玉眼泪流干了,恩情却随宝玉的婚讯两隔了,最后还是心碎~

4、我眼角眉梢的憔悴没有人看得会---心里的累是会理会呢?只叹没有知心人儿~

5、当初的誓言太完美像落花满天飞---漫天落英无比美丽就好像当初的承诺誓言~

6、冷冷的夜里北风吹找不到人安慰---随后还是一个人在凄冷的夜里人北风吹~

7、当初的誓言太完美让相思化成灰---相思已不重要,只因那时曾定下的誓言让人安全~一生要干多少杯才能不喝醉---千杯酒解万千烦恼愁绪~

8、一生要醉多少回才能不怕黑--想喝醉,忘记这一切时间纷繁。

李商隐《落花》这首诗是什么意思?

公子王孙芳树下, 清歌妙舞落花前是什么意思

114花卉网(https://www.114hua.com)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公子王孙芳树下, 清歌妙舞落花前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。

洛阳城东桃李花,飞来飞去落谁家。(韵一)
洛阳儿女惜颜色,行逢落花长叹息。(韵二)
今年花落颜色改,明年花开复谁在。(韵三)
已见松柏摧为薪,更闻桑田变成海。
古人无复洛城东,今人还对落花风。
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
寄言全盛红颜子,应怜半死白头翁。(韵四)
此翁白头真可怜,伊昔红颜美少年。
公子王孙芳树下,清歌妙舞落花前。
光禄池台开锦绣,将军楼阁画神仙。
一朝卧病无相识,三春行乐在谁边。(韵五)
婉转蛾眉能几时,须臾鹤发乱如丝。
但看古来歌舞地,惟有黄昏鸟雀悲。(韵六)

这首诗的体裁,名为“七言歌行”。魏晋以来,这种诗体,多用于乐府歌辞,到了唐代,渐渐脱离乐府,成为一种七言古诗的形式,名曰“歌行”。歌行是诗,不是乐府曲辞了。卢照邻,骆宾王等初唐诗人都有篇幅较长的歌行,不过他们的句法,还继承齐梁诗的浓丽风气,又多做对句。刘希夷的歌行,极少用对句,也不多用典故。文字明白流利,诗意也不隐晦。这些特征,都是继承了古诗的传统,和当时流行的文风不合。因此,他这一类诗在同时代是被认为肤浅俚俗,有乖风雅。直到六七十年以后,在玄宗天宝年间,丽正殿学士孙翌,字季良,编选了一部《正声集》,把刘希夷这首诗选进去,以为全集中最好的诗,从此才被人注意。
《唐才子传》称:刘希夷,字延芝,颍川人。《全唐诗·小传》说:刘希夷,一名庭芝,颍川人。历代选本,或称刘庭芝,或称刘希夷,大概他的名与字已无法辨正了。《唐才子传》又记录他是上元二年(公元六七五年)的进士,是宋之问的外甥。但宋之问也是上元二年进士及第的,可知甥舅年龄差不多。刘希夷作《代悲白头翁》,宋之问看到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”一联,极其喜爱,知道这首诗还没有流传出去,就向刘要这一联,用入他自己的诗中。刘希夷当时答应了,但后来又反悔,因而泄漏了这件秘密,使宋之问出丑。宋之问大怒,叫人用土袋压死刘希夷,当时刘还不到三十岁。这是唐人小说中所记的一段文艺轶事,未必可信,但由此可知这首诗是很著名的。当时及后世,都有人摹仿,甚至剽窃。《才调集》选录贾曾的一首《有所思》云:
洛阳城东桃李花,飞来飞去落谁家。
幽闺女儿爱颜色,坐见落花长叹息。
今岁花开君不待,明年花开复谁在。
故人不共洛阳东,今来空对落花风。
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
这完全是剽窃了刘希夷的主题和诗句,甚至连宋之问赞赏的两句也据为已有。直到清朝,曹雪芹作《红楼梦》,代林黛玉作《葬花词》,还偷了好几句。
这首诗的题目,各个选本都有不同。《唐音》、《唐诗归》、《唐诗品汇》、《全唐诗》,均作《代悲白头翁》。《文苑英华》、《乐府诗集》,《韵语阳秋》作《白头吟》。尤袤《全唐诗话》作《白头翁咏》。此诗又见于宋之问诗集,题作《有所思》。唐人编《搜玉小集》题作《代白头吟》。闻一多以为应当以《代白头吟》为是,因为《白头吟》是乐府旧题,晋宋人拟作古乐府,都加一个“代”字,例如鲍昭所作乐府,就有《代白头吟》、《代东门行》等。
按,《乐府古题要解》说:《白头吟》是汉代卓文君所作。因为司马相如要娶一个茂陵姑娘为妾,卓文君乃作《白头吟》表示要与司马相如离婚。相如才放弃了娶妾之意。后世诗人拟作此曲,都以女人被丈夫遗弃之事为主题。如果用比兴的方法,也大多是写忠臣失宠于帝王的苦闷。刘希夷这首诗的主题,显然并无此意。《韵语阳秋》作者葛立方又误解“红颜子”为妇女,因而说此诗是写男为女所弃,离作者的本意更远了。刘希夷另外有两首诗,题为《代闺人春日》,《代秦女赠行人》,这两个“代”字之后,并不是乐府旧题,可见《代悲白头翁》决不是《代白头吟》之误。又同时诗人崔颢有《江畔老人愁》,张谓有《代北州老人答》,都是代老人诉苦的作品,可知当时曾流行过这样的主题。因此,我以为这首诗的题目仍当以《代悲白头翁》为是。题意表示,不是作者自己悲叹白头翁,而是代别人悲叹。代什么人呢?代那些“红颜美少年”。全诗的主题是警告青年人,不要耽于行乐,须知青春不能长驻,公子王孙的歌台舞阁,最后都成为黄昏时鸟雀悲鸣的地方。今天看见一个白头翁,应当怜悯他,也就是怜悯自己的将来。作品的思想倾向是消极的,它只有指出华年易逝,而没有鼓励青年如何抓住华年的积极因素。
全诗二十六句,第一句至第十二句为前半篇,以落花为中心。大意说:花有谢落之时,但明年仍然开花,人则红颜一改,便成老翁。从此转到下半篇,劝告青春旺盛时代的青年人,应该怜悯“半死白头翁”,自己警惕。今天你看到的白头翁,当年也是“红颜美少年”,他也曾和公子王孙一起在花前清歌妙舞,在光禄勋、大将军的园林、楼阁里饮酒作乐。可是,一转眼就病了,老了,不再有人邀请他去参加“三春行乐”。从前在筵席上歌舞的姑娘,也不经久,不到几年,便已满头白发。著名一时的豪家的园林、楼阁,曾经是多少青年宴饮作乐的地方,到后来都成为一片荒地,只有鸟雀在黄昏时候喧噪,好像是有所悲悼。后半篇是全诗的主体,前半篇只是一个引子。这样的艺术手法,用古典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,叫做“以落花起兴”。
什么叫“起兴”,说来话长。但既然讲到了这个语词,就不能不全面地讲解一下。在汉朝的时候,有一位姓毛的学者,不知其名。有人说是毛亨,有人说是毛苌,弄不清楚,相传称为毛公。毛公研究《诗经》,给每一篇诗标明了主题思想,称为“诗序”。卷首有一篇总序,称为大序,于是每首诗的序,就称为“小序”。在《大序》中,他提出了诗的“六义”。他说:“诗有六义焉:一曰风,二曰赋,三曰比,四曰兴,五曰雅,六曰颂。”他所谓诗的六种意义,其实是诗的体裁和创作方法。“风、雅、颂”是诗的三种作用。因作用不同而体裁也不同。《诗经》这部古代诗选集是按照“风、雅、颂”三种作用来编定的,“赋,比、兴”是创作方法。但是这位毛公解释了“风、雅、颂”,而没有解释“赋、比、兴”,好像这是人人都知道的。后来郑玄笺注《诗经》,常常在诗的第一章下注曰:“兴也。”但是他绝不注出“比也”,或“赋也”。他以为比和赋是人人都知道的,不用注明。只有兴,他还特别作了解释:“兴是譬喻之意。意有不尽,故题曰兴。”意思是说:兴也是譬喻(比),不过不是单纯的对比,而是超越了对比的范围的。因此,他专把用“兴”的手法做的诗注明,使读者了解比和兴的区别。从此以后,我国古典诗歌的刨作方法,就一直用“赋、比、兴”三字来说明。刘勰的《文心雕龙》里有一篇《铨赋》,又有一篇《比兴》,对这三个字作了细致的解释。现在我把他对赋、比、兴所下的定义节录在这里:
赋——赋者,铺也。铺采捕文。体物写意也。
比——何谓为比?盖写物以附意,扬言以切事也。
兴——比者,附也。兴者,起也。附理者切类以指事,起情者依微以拟议。起情,故兴体以立;附理,故比例以生。比则蓄愤以斥言,兴则环比以托讽。盖随时之义不一,故诗人之志有二也。
这些铨释,为六朝人的文体所局限,今天看来,不够明确。到南宋时,朱熹作《诗经集传》,他在每一首诗下都注明了“赋也”、“比也”或“兴也”。他还给每一个字下了简明的定义:
赋——赋者,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。
比——比者,以彼物比此物也。
兴——兴者,先言他物,以引起所咏之词也。
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,赋就是正面描写某一事物,修辞上可以用渲染、夸张的手法。比是引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外一个事物。兴是先讲一个事物,引起主题思想中要用到的事物。这三种创作方法,赋最单纯,比和兴则似同实异,在某些作品中,不易区别。刘勰也说:“比显而兴隐”。(《文心雕龙·比兴》)朱熹对某些诗的注释,曾用“赋而兴也”,或“比而兴也”,可知他也感到不容易划定。由此,我们应当注意,这三个字并不代表绝然不同的三种创作方法,特别是比和兴。我们可以说,比是直接的比喻,兴是间接的比喻。从比喻这一作用来看,它们原是相同的。所以在文学批评的术语中,“比兴”总是结合成为一个名词,和“赋”对立。而做诗为什么要用比兴手法,为什么不能像散文一样的直说,而偏要用一个事物来比喻或兴起另一个事物?这是为了要用具体的事物形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思想概念,即所谓形象思维。
现在,我们回头来再看刘希夷这首诗。前半篇里的落花与人的关系是比,但前半篇对后半篇的关系却是兴。按照朱熹的方法来讲,这就是“比而兴也”。先以落花为比,以引起白头翁之可悲。
这首诗的比兴方法运用得简单,所以一读就可悟到。前半篇和后半篇,区分得很明显。初学作诗的人,可以从这一类诗的习作入门。歌行体诗发展到盛唐,李白、杜甫等大诗人都写了不少著名的歌行。他们的艺术手法更高超,比兴的运用也更复杂、更深刻、更隐晦。
歌行与律诗不同之处,第一是句数可随作者自由,不象律诗那样有规格。第二是不需要用对句。有些作者偶尔用几联对句,例如此诗只有第四、六、十联是对句。也有作者通篇都用对句,例如卢照邻的《长安古意》,骆宾王的《帝京篇》。第三是平仄粘缀没有律诗那样严格。第四是它不限韵数,可以一韵到底,也可以随便转韵。这些特征,都与古体诗同,而与律体诗不同。所以歌行属于古诗,而不属于律诗。
这首诗用了六个韵脚,即转韵五次。第一联和第二联都是二句一韵。第三、四联四句一韵,第三句(即第四联上句)不协韵,这和一首绝句同。第五、六、七联六句一韵,第三、五句不协韵,这和一首律诗同。第八、九、十、十一联八句一韵,也和一首律诗同。第十二、十三两联四句一韵,第三句不协韵,亦和绝句同。由此可见,一首歌行的句法、章法组织,包含了各种诗体在内。学作歌行体诗,同时就是学作各体诗。
歌行都是长篇。如果一韵到底,一则音乐性太单调,二则作者不易选择韵脚。因此就需要转韵。盛唐以后,歌行转韵,渐渐地有了规律,一般都是四句或八句一转。转韵处总是在一个思想段落处,隐隐还保存四句一绝的传统,刘希夷这首诗的转韵方式,特别是第一联一韵之后,第二联立刻转韵,第三联又转韵,这种不规则的转韵方式,在以后的歌行中,是极少见到的。 114花卉网

以上就是114花卉网小编整理的内容,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114花卉网。更多相关文章关注114花卉网:www.114hua.com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。
与“李商隐《落花》这首诗是什么意思?”相关推荐
荷花诗词38首(有关荷花诗词)
荷花诗词38首(有关荷花诗词)

荷花诗词38首 荷花诗词38首: 1、重重青盖下,千娇照水,好红红白白。苏东坡《荷花媚荷花》 2、燕子巢方就,盆池小,新荷蔽。杜安世《鹤冲天清明天气》 3、自是荷花开较晚,孤负东风。幼卿《浪淘沙极目楚天空》 4、乘彩舫,过莲塘,棹歌惊起睡鸳鸯。游女带香偎伴笑,争窈窕,兢折团荷遮晚照。李珣《南乡子》 5、九月江南花事休,芙蓉宛转在中洲。文征明《钱氏池上芙蓉》 6、

2024-07-09 04:32:37
歌词是“一滴泪跌落,金辉花万朵,两颗心望着”请问这首歌叫什么名字?
歌词是“一滴泪跌落,金辉花万朵,两颗心望着”请问这首歌叫什么名字?

从凤城九路文景路有哪路公交车的金辉悦府 公交线路:地铁2号线→15路,全程约19.4公里 1、从凤城九路步行约630米,到达运动公园站 2、乘坐地铁2号线,经过8站,到达钟楼站 3、步行约400米,到达钟楼站 4、乘坐15路,经过15站,到达昆明池路站 5、步行约170米,到达金辉悦府 重庆信达九珑郡与金辉云漫长滩谁好一些 重庆信达九珑郡好。根据查询安居客官网得知。

2024-02-10 05:54:51
在诗经里“蒹葭”这个意象代表什么?思念还是什么?
在诗经里“蒹葭”这个意象代表什么?思念还是什么?

在诗经里“蒹葭”这个意象代表什么?思念还是什么? 这个诗的中心意象是在水一方的伊人。 这里面说的这个蒹葭者应该说的是芦苇,芦苇也就是属于飘零之物的随风会飘荡的,但是它的根却是一直待在那不动的。这首诗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,空灵,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。 蒹葭是什么意思,有什么寓意 就是芦苇,蒹葭,芦苇也,离爱情最近的草,比玫瑰平易,却更繁琐.飘零之物,随风而荡,却止于其根,若飘若止

2024-01-27 21:39:31
《关雎》和《蒹葭》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?
《关雎》和《蒹葭》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?

《关雎》和《蒹葭》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? 《关雎》是一首热情的恋歌,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、朴实。 《蒹葭》表现了诗人对“伊人”的一往情深,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。 《蒹葭》: 【原文】: 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 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 蒹葭萋萋,白露未晞。所谓伊

2024-01-27 21:00:11
“我相信自己,生来如璀璨的夏日之花”这首诗是泰戈尔的作品吗?
“我相信自己,生来如璀璨的夏日之花”这首诗是泰戈尔的作品吗?

莎士比亚的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里的名句 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'sday? 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? 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: 你却比炎夏更可爱温存: RoughwindsdoshakethedarlingbudsofMay, 狂风摧残五月花蕊娇妍, Andsummer'sleasehathalltooshor

2024-09-01 14:10:14
盘养荷花的诗 描写六月荷花的古诗10首
盘养荷花的诗 描写六月荷花的古诗10首

描写荷花的古诗100首 描写荷花的古诗100首如下: 1、《小池》 宋·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,树阴照水爱晴柔。 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。 2、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 宋·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。 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。 3、《一剪梅》 宋·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耸秋,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。 云中谁寄锦书来?

2024-08-11 13:11:35
关于荷花的诗句大全(关于荷花的诗句10首)
关于荷花的诗句大全(关于荷花的诗句10首)

关于荷花的诗句大全 关于荷花的诗句古诗: 1、 《采莲曲》 唐·王昌龄。荷叶罗裙一色裁,芙蓉向脸两边开。乱入池中看不见,闻歌始觉有人来。 2、《晓出净慈送林子方》唐·杨万里。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。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。 3、 《东林寺白莲》 ,唐· 白居易 。东林北塘水,湛湛见底清。中生白芙蓉,菡萏三百茎。白日发光彩,清爽散芳馨。泄香银囊破,泻露玉盘倾。 关于荷

2024-05-01 10:12:46
荷花送香气,竹露滴清香 出自哪首诗 “荷花送香气,竹露滴清香”出自哪首诗?
荷花送香气,竹露滴清香 出自哪首诗 “荷花送香气,竹露滴清香”出自哪首诗?

荷花送香气,竹露滴清香出自哪首诗 1.“荷花送香气,竹露滴清香”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《夏日南亭怀辛大》。 2.原诗如下: 山光忽西落,池月渐东上。 散发乘夕凉,开轩卧闲敞。 荷风送香气,竹露滴清响。 欲取鸣琴弹,恨无知音赏。 感此怀故人,中宵劳梦想。 3.译文: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,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。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,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。一

2024-12-05 18:35:42